阳光刚好,微风不燥,我们一行人又开始了一周的爬山之旅。我首先挑战了一把车技,第一次开蛇形山路。这段路蜿蜒曲折,拐弯急,坡度大,且经过多日大雨的冲刷,路面流失严重,坑洼不平。我又是第一次来这里,路不熟,坦白说是有些许肉跳。[][]幸好不长,顺利到达。
由于这几天熬夜,睡眠不足,我今天精神状态不太好,头一阵阵的疼,眼皮有些重。车停在山脚的一瞬,心里开始犯合计,不会打退堂鼓吧[]不过,这好像不符合我一贯的行事风格,那就硬着头皮上吧。
山路很干净,层层叠叠的枯叶铺满整个山间空地,脚踩上软绵绵的,沙沙作响,完全没有城里水泥地的坚硬和硌脚,很好的保护了我们的鞋子和双脚。但是路很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里所谓的路就是前辈一脚一脚踏出来的,基本只有两只脚宽,并且这窄窄的小路很多都在崖边上,走的时候要低着头,每一步踏实,行差踏错一下,就可能会滚下山崖。虽然有高大的竹子和粗壮的树木挡着,不至于坠入崖底,但也会被石头和树枝划的遍体鳞伤。
半山看到一排整齐的房子,有两间看起来年代久远,土砖建造,土瓦盖顶,墙上写着大大的白字:农业学大寨。房子里两位老人家,80多岁,腰板笔挺,满面红光,说话中气十足,大妈刚刚从山里面回来,割了一捆艾草,摘了两把粽叶。不说割草摘叶的难处,光说这崎岖的山路走个上下,就很不简单了。最外面一间土屋,看起来挺新的,也不知是后建的还是后期改造了。我比较好奇的是门上的对联,横批:阿弥陀佛[合十]。修行的人喜静,这里远离城市喧嚣,不被红尘打扰,种茶采药,念经打坐,实在是妙处。但一时喜静容易,长期安静太难。此乃是非凡之人,我不由得心生敬意。我们继续往上攀走,稀疏的竹叶挡不住逐渐强势的阳光,气温渐渐高起来。穿起防晒衣,戴上帽子,虽遮阳光但也多了一层束缚,呼吸也变得炽热,脚步缓缓慢下来。我依然感到头痛,心里也有放弃的冲动,每次这种念头升起,我就看看我们的队伍。68岁的殷大哥,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走在队伍的前列。五十多岁的殷姐,精力充沛,大步流星,一路有说有笑。体重超标的杨老师,每走一步都呼哧带踹,但耐力十足,不急不躁,走在队伍后面,却也不会掉队。还有身体不太好的刘姐,从队伍上山她就落在最后面,后来干脆看不见人影了,但是中途休息的时候,她不疾不徐地出现了,虽略显疲惫却一脸从容。……每个人都在不声不响地用脚步丈量着山高,也在丈量着自己。此时我感觉有种力量在心中升腾,脚步也变得越来越轻盈。
今天的目标是七个尖,但是爬到一半,杨哥说上面的路被倒树倒竹占据,需要带刀来“开路”,出于安全考虑,只能作罢。下山路上拐个弯去看看“卧龙岗”。走一段茶园,来到一处密林,这时几乎看不到路,我走在最前面,心说这要一个人,高低是不敢再往前行了。走了没多远,一股沁凉扑面而来,就在这密林尽头,“曲径通幽处,瀑布山间悬”。这幕瀑布不高,水流柔和,不偏不散,仿若一位恬静少女,头戴翠冠,身着黄帔,眉目含笑,亭亭静立。瀑下潭水清澈见底,沙石纹路、苔色浓淡,尽收眼底。大家纷纷驻足,捧着清凉的潭水洗脸洗手,一扫爬山的疲惫。更有勇者,脱下鞋袜,进入水中,尽情享受泉水的浸润,和水底鹅卵石的按摩,。他们热情地奔向瀑布的怀抱,近距离的感受瀑布的体温和心跳,感概大自然的鬼斧无穷和神工美妙…… 回程,大家有点遗憾,说没爬上顶峰,没有成功。我倒觉得这一路上点点滴滴都是收获,没有遗憾。
而且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成功,只有不断地成长。
【本文作者阡陌:庐山市峰德九年制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