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星子人你可知道杏林文化,杏林文化起源于庐山山南,它的创始人是东汉末年与华佗、张仲景齐名的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杏林文化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
2009年9月16日,来自我国200多位中医专家学者相聚在庐山寻根问祖。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人向星子县领导授牌,最终确定星子县为我国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作为传统中医杏林文化传承人的我们是不是以之为荣,以之为傲!
自新医改以来,党和政府对传统中医药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及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中医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目前我们星子县中医院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医环境低下,基础设施薄弱,要想发展可谓举步维艰,要想传承杏林文化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各位看着有何感想?
我们常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它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场所的我们的星子县中医院为何如此破落不勘,为何与同级的综合医院相差甚远?笔者以为一方面与县中医院创建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投入较少,支持力度不大,这样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养”,以致发展非常缓慢,也使得中医院在与县医院的竞争中更显势单力薄、相形见绌。新医改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县级区域,县人民医院是受政府重点保护的医院,乡镇卫生院也是受政府重点扶持的医院,而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医医院就像无爹娘的孩子,在狭缝中生存。
笔者走访了几位中医院的医师,他们认为即使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但到了县级政府部门就不那么重视了,当然受当地经济制约影响。医院无法筹到钱来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床位紧缺到只能做活动板房来当病房,下雨天板房内积水严重。因为住院部楼层及病房有限,就连基本的内外妇儿都无法实现分科,各科室十几个医生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办公,有些患者甚至连自己得了哪科的病,住在哪科都不知道。中医院就是靠着如此艰难的条件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床位不够,就医环境差且简陋,甚至不及部分乡镇卫生院,就算医术再高态度再好患者也不愿来此看病,因而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差,又是差额拨款单位,医务人员大部分收入靠医院单方面解决,工资比其他同级医院低,医务人员出现经济压力和抱怨情绪也是不言而喻。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及医院底子薄,要想维持医院的发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留住人才和引进重点人才更是困难重重,有的中医人才宁可到别的医院不被重用也不愿来中医院工作,这让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者们情何以堪!叫他们怎么能安心的工作,又如何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的服务于星子人民!更何谈让杏林文化在自己的发源地发扬光大!
所以加强我县中医药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其中以县中医院为首的中医相关行业首当其冲,它们的发展困境厄待解决,这不仅需要县政府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更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满足广大星子人民对祖国传统医学服务的需求,以体现星子中医师对杏林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共同携手,让祖国的传统医学为星子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长心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