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尚庐山@蚂蚁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天气晴
(网络配图)
前两天九江的天气都是阴雨绵绵,今天好在转晴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康复大厅,带来了些许暖意。我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八里湖院区做康复治疗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我的脚伤恢复得虽然缓慢,但总算有了些起色。本周结束后,我就要暂时告别这里了,后续的恢复将视情况再决定是否回来。这段日子,医院康复大厅的嘈杂声几乎每天都在耳边回响,机械的器械声、病友的呻吟声、医生护士的交谈声,构成了我这两个多月来的背景音。然而,在这嘈杂之中,有一种声音总能触动我内心柔软的部分——那就是星子口音。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遇到了十多位说星子话的老乡。他们许多都是因为交通事故而导致断手断脚,在这里进行艰苦的康复。其中,一位来自花桥的小老乡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年纪不大,大约只有十多岁,却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双脚和一只手都摔断了。每次见到他,心里都禁不住泛起一阵酸楚。然而,他每天却异常乐观,积极地主动的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上周,他在和我们同一位手法张医生交流时,曾半开玩笑地调侃说:“怎么九江医院里,星子来的都是断手断脚的啊?” 他这句话,像一根细小的刺,不深,却一直在心里。
经常打招呼的老乡有几位,其中一位来自蛟塘,在共青城工作,他知识面很广,和他聊得最多;还有一位,我听口音感觉像横塘人(我老婆是横塘人),但老婆判断那位老乡是蓼南的——经验证明,老婆的判断永远是对的!这位蓼南老乡是由妻子和女儿陪伴,我受伤这几个月时刻都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家才是最温柔的港湾。巧的是,康复科还有一位医生也是星子人,闲聊中才知道,他竟然和我大婶婶是同村的。有时候,康复大厅里此起彼伏都是星子口音,我不由得跟老婆开玩笑说,感觉像到了星子的医院一样,星子来的病人怎么这么多?转念一想,九江地区总人口里,星子县的常住人口比例并不算高,病人多大概是我的错觉,或者只是因为我的注意力被乡音吸引了。
周一,我又在康复大厅见到了几位新来的星子老乡。其中一位躺在治疗床上,几乎不能动弹,脸上带着明显的痛苦。看着他那副样子,心中不禁再次感叹怎么这么多星子老乡在医院里,一股更为强烈的莫名伤感瞬间涌上心头。这种感觉并非仅仅是看到陌生人受苦的同情,它里面掺杂了一种更复杂、更深沉的家乡情绪。为什么这么多星子人在这里经受磨难?
当我看到其他地方的病友受伤时,我会有同情心,会希望他们早日康复,那是一种普世的、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但当看到操着同样口音、来自同一片土地的星子老乡时,那份情感会瞬间变得异常强烈和真切。即使我们素昧平生,仅仅因为“星子”这个共同的标签,我就感觉与他们之间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连接着,他们的痛苦也会牵动我的心。这或许就是一种最朴素、最直接的家乡情结在发挥作用吧。
孔子的“仁爱”思想,或许能解释我此刻的心情。孔子所构建的“仁”的体系,强调的是一种“分等级的爱”——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推及到兄弟、朋友、同乡,再到更广泛的世人。这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社会关系的、由近及远、有差别的爱。我对星子老乡的这份牵挂和伤感,是否正是这种“分等级的爱”的一种自然流露?它不是普照万物、无差别的博爱,而是因为这份共同的乡土印记,让情感在这群人身上变得尤为浓烈。这种情感是植根于我们共同的家乡,那片养育我们的土地,那些相似的风土人情。
下周起,我将暂时告别医院,转为居家康复。在此,衷心祝愿所有在这里相遇的星子老乡病友们,都能早日康复,重获健康!愿家乡的人们都能平安顺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