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二套记者专访庐山垅微信销售茶叶的郎舅二人!
本帖最后由 飞飞 于 2017-4-11 11:08 编辑康王谷楚城门外汪村的汪大叔和他的小舅子余大叔是普通农民,他们家有10亩茶园,生长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桃花源,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庐山垅”。这村后有唐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狭长的深谷中一长流溪涧绕村而过,这里水汽充沛,正宜茶叶生长。由于常年云雾笼罩的山岭,庐山这一带所产茶叶均称云雾茶,也是庐山的特产之一。 汪大叔家几代人的专业制茶技艺,使得他们家的云雾茶颇受欢迎。 今年春,他们的茶叶不再局限于传统销售,而是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为茶叶营销插上了信息的翅膀。4月8日,都市二套记者专程来采访这一对利用新媒体销售茶叶的郎舅二人。 当天上午,天气晴好,一行人来到汪大叔家,大叔热情的接待了省城来的记者,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都市二套记者对大叔的采访中了解到:汪大叔一家经营的这10亩茶园,也都是“望天收”,自生自长,不图产量,只讲品质。只施少许农家肥。同时家里还会接待一些来此的游客,给他们提供一些农家饭菜,让大家享受一下世外桃源农家乐。 今年51岁的余叔,由于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无法干其他农活,便投靠了姐姐姐夫,帮他看看店,做一些手下事。在闲暇时余叔也玩玩微信,刷刷朋友圈。今年新茶上市余大叔就想:“往年我们家的茶叶都是一些熟人和游客到家里来买,不但销售有限,也卖不上个好价钱,要是能通过微信销售的话那就可以把茶叶买到全国各地。”想到就去做,余大叔就请教身边的朋友,开始了微信销售茶叶。 从拍照、组织文字、发布信息到跟客户交流,余叔细心认真的做着每一步。余叔说:“刚开始我还不是很相信网络,担心微信上的钱能不能收到,但是当我收到第一笔订单货款时,就坚定了微信营销的信心,现在我们家的茶叶已经卖到广州、深圳等地,基本茶叶一做出来就卖掉了。” 汪大叔还告诉卫视记者说,他们今年新种了5万株茶苗,预计3年后可以收成,他们已经成立了合作社,到时候在外工作的儿子将回来管理这300亩茶园。
庐山市一骑行队伍正在休闲品尝汪大叔家的云雾茶都市二套记者采访骑行者
汪大叔和余叔接受记者采访
余大婶现场制茶大叔大婶一个灶前一个灶后,展现了普通农家的安乐和谐!汪大叔在为顾客装茶汪大叔家的茶叶都出自这里
庐山云雾的品牌九江都没有利用好,以前是十大名茶,现在定位差了好多。希望能趁着江西旅游业发展也好好利用起来,最好一提到江西特产就是云雾茶。还有就是个人觉得政府应该多加管理庐山云雾的销售一块,虽然是市场决定,但必要的宏观调控还是不可少的,就由于小规模,分散个体销售等等,导致质量层次不齐,有损庐山云雾招牌,作为公共品牌也要适当加以监管,不要砸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牌子啊,像我有有过市政府,看到林业局的展示牌上写到,大力发展(七尖幽兰)这个品牌,的确有利于起龙头带动作用,但是由于无法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仅仅一些突出品牌还是不够的,不是吗?据我了解,就是其打出的七尖幽兰虽然品牌是不错,但是东南茶厂的总体效益还是不太乐观,当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能够盈利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县政府想要以此扬名还是远不够的,参展获奖引起的短期轰动不能保证一直能带动品牌发展,本人肤浅的认为,真正关键在于处理好庐山云雾的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关系才是关键,政府引导产业集聚化发展,销售朝着统一定价方面努力,或许事倍功半……政府引导集聚是因为现在的生产户都是小规模,包括一些大一点的企业也差不多,各顾各发展,不仅形成不了竞争力,而且为了自己夺取庐山云雾的市场份额,不断打价格战,最终谁也赚不了钱,反而有利了外地的茶贩子,导致庐山云雾品牌严重受损,其实政府统一规划还要好些,比如提高对鲜茶叶的收购价格,让小规模农户有利可图,把茶叶集中政府有关部门生产加工,再由政府负责市场投放,稳定庐山云雾的市场价格,搞好品牌建设,这样农户图了轻快还增加收入(自己单独做加工,由于市场认可度低,盲目竞争,最后都赚不了多少)对于政府来说,统一规划有利于特色扶贫开发,还有利于品牌建设,何乐不为呢?可能没我想的这么简单,但是,我始终觉得,仅靠几家企业,参加几次评奖活动实在治标不治本,庐山云雾即便遇上了建市的好风口,也不一定能飘起来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飞哥:老汪、小余我称兄弟,你下次应该叫我叔叔哈,别错了辈分:lo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