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少府山人帖】刘怡:雷洋死后 谁是下一个?
雷洋死了,怎么死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追问,无论是雷洋家属,还是一般的社会大众,都有权获得一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答案。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三起命案,都是直接冲击了中国社会日趋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底线,而且,跨度涵盖老中青。魏则西,是一个大学生,未来不可限量;雷洋,学有所成,顺风顺水地开始回馈社会;陈仲伟,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专业精英,功成名就,但是,结果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本不该这样死去。 而且他们的死,同样的,都和公权力直接相关:不作为,还有,乱作为。如果说,魏则西和陈仲伟的死,每个人还能找到一点“幸亏不是自己”的侥幸,那雷洋的死,就让这种侥幸变得无可遁形。这是任何一个自认为对政治冷感、只关心自己生活范围的中产阶级,或者说普通公民,随时会遭遇的事情。 至少从雷洋之死中,公众会看到,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游走在触法的边缘,毕竟,法律恪守的是人类道德的底线。正如中国网友的发问,我们每个人,能经得起道德拷问的能有多高的比例?至于私德的瑕疵,权重位高至副国级的有,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有,一般的公民百姓也有,这绝不足以褫夺一个人的生命。何况,雷洋之死中,所有的涉事证据都掌握在涉案的另一方,昌平警方手中。 公众当然有理由怀疑,昌平警方现在能够拿出的事证,并没有能够充分有力地表明其正当执法,但也都还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而且,从网络上舆情开始热烈开始,有证据显示的是,大量的质疑警方和对警方不利的网络发言都遭到删除,有遭删文章的媒体指称说,此次下达删除任务的正是北京警方。正因为此,学者说,代表公权力一方的警方必须证明两件事:第一,控制以及限制雷洋人身自由是合法的;第二,雷洋的死与警方无关。如果它证明不了这两件事,那么即可推定警方控制及限制雷洋是非法的,并且对雷洋的死负有行政甚至刑事责任。法律界人士还进一步表示说,昌平警方作为涉案一方,应该回避此案的进一步侦讯,知名律师陈有西在就此事受访时就表示说,“警察可能会涉嫌犯罪,从执法公正性角度来讲,昌平警方应该回避。” 陈有西说,按照中国刑事诉讼法,职务犯罪的侦查由检察机关负责,不是由公安机关负责,所以,这个案子应该由昌平公安局以外的检察机关丶上级检察机关丶异地检察机关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而不是由昌平公安来调查。 也因此,雷洋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联署发表声明呼吁,应由更为权威的部门以及第三方介入案件的调查,并尽早给出事实和真相;对于雷洋事件的调查,重点应该是他为何死亡,以及,警方在执法过程中是否合法丶是否合乎程序。 雷洋家属也在5月11日晚间向媒体发表的声明中,除了抗议警方对外发布的信息,有故意混淆视听之虞,强调关注重点应当放在案情本身上,这也是最基本的诉求。 回应雷洋家属的诉求,并向社会大众做出交代,对北京警方来说,或许需要一些时间,但不代表这个时间是等待这股舆论热潮的散去。依法治国是中国这一代领导集体再三做出的政治承诺,执法者没有理由推诿。中国社会的一般民众,或许对中国要如何推进民主制度还有争论,但是,中国社会必须有法治却是高度共识。代表法治的程序正义不是什么艰深的概念,没有程序正义,正如网友所说,现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在嫖娼的路上了。按:作者刘怡,转自《联合早报》。
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 就是要一个能说服大家的真相。真相为什么这么难? 希望一次次以鲜活的生命为代价的事件能为中国的进步带来一丁点曙光。但愿…
长西岭佬 发表于 2016-5-12 20:24
希望一次次以鲜活的生命为代价的事件能为中国的进步带来一丁点曙光。但愿…
现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在嫖娼的路上了。
这是真相?还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六月飞雪1 于 2016-5-13 09:40 编辑
公权滥用甚至是枉法雷洋即使违法也是行政违法为什么把他踩在地下?难道他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执法时为什么不能人性一些?谁没有过行政违法?如此会把中国人都置于嫖娼的路上,甚至包括警察自己,都会难逃雷洋的命运。正如《纪念刘和珍君》所说:“在中国死亡几个人算不了什么”。可怜的中国人,命比草贱。 魏则西生前是个爱国小粉红,雷洋及其朋友圈声言不问政治只传播正能量。我在想如果冤死的是别人,这两人一定会义正辞严的指责我们在传播负能量给国家添乱。冷眼旁观别人的苦难,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信条,也是这个民族苦难的根源之一。我始终认定一条,鞭挞黑暗匡扶正义应该是每个公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应尽的义务。今天你不站出来,明天你站不出来! 舆论已经被党喉掌控了,不仅仅是嫖娼拒捕致死的事件了,我相信背后肯定有见不得人的事件在后面。
嫖娼只是他们的“莫须有”,只是他们这次行动没有完美的表演完。
网上有雷洋的身份职业曝光!
本帖最后由 少府山人 于 2016-5-13 11:18 编辑
《回大废柴》解剖正在进行,检察院的权威结论今天晚上就会公布。我的意思:在真相出来前,各位请稍安勿躁。黑龙江庆安车站枪击案的网上舆论就是前车之鉴。在真相没出来之前,一味的、盲目的宣泄某种莫名的情绪是肤浅的、不冷静的。。。。。。。
本帖最后由 少府山人 于 2016-5-13 11:16 编辑
重温:用正确的公开抢占涉警舆情制高点
警察执法经常会面对生与死,古今中外皆然。但是如今,警察之死没人关心追问,执法对象如若殒命,立即会引来群起而攻之。
其实,很多质疑和拷问,原本无关正义与公理,只因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一直盘踞。
在这种形势和情感主导下,正确地公开和应对,甚至成了比执法本身都重要的事情。
一次又一次的事变、一浪高过一浪的争议,一再证明:只要公开无力,传言就会乘虚而入,只要回应不及,质疑就会挥之不去。等你按步就班的搞出长篇大论的调查结果出来,认知已经铸就,舆论已经撕裂,公信已经不堪。
大多时候,1000件好事的传播力抵不过1次的舆论毁誉。
新媒体时代,如何跑赢流言与猜疑的引火线?如何抢占舆情与正义的制高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