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山人 发表于 2016-2-15 16:59:00

刚去了趟七夕公园



      刚去了趟七夕公园,回程用“咕咚”测了下,到单位5670米,耗时21分钟,耗414大卡(汗没出,但身子热了)。
      七夕公园停车场爆满,人流虽不能说如织,但也难见的热闹,估计比秀峰等景区的人都多。
      七夕公园的地名,本叫做“覆盆石”,同治县志有载。据说是有大石如倒扣着的水盆。这次特地绕到山嘴下去看了看,果如此。
      其实,老人口中都称此地为“铺门石”,不知是讹音,还是同一地两个名。解放初期以前,在山嘴下这块大石处有一排棚屋。古代从华林吴节坝方向来的人(再远从苏家垱、泽泉、横塘经故里垄,再经华林横铺),经过钱家湖去县城南门,从这“铺门石”过是捷径。都会在铺里歇脚、喝茶。
      “铺门石”后面是西牯湾。湖湾前面小山上有“杨五庙”。西牯湾后是东牯岭和西牯岭相连处的山垭口,有村庄“万家岭”、“何家岭”。翻过山垭口就是东山、归宗了。1938年8、9月间,日军101师团一部在秀峰观音崖、张恕桥受阻,一部攻击“杨五庙”,欲图翻过山垭口,直插山那边归宗的德星线。国军与之剧战。。。。。。。。。

游走的画笔 发表于 2016-2-15 17:29:02

“咕咚”是什么?

pine 发表于 2016-2-15 17:36:55

有照片最好

南康小子 发表于 2016-2-15 20:51:16

这个时候七夕公园也有那么多人啊

果然 发表于 2016-2-16 11:02:05

强烈要求配照片 让我们一饱眼福

少府山人 发表于 2016-2-16 16:41:08

果然 发表于 2016-2-16 11:02
强烈要求配照片 让我们一饱眼福

对不住了,没拍。不过,建议去山脚转转,那儿比公园更有味道,可去感受感受。。。。。。。。

CSQ 发表于 2016-2-21 16:42:08

覆盆石的来历。历史上的传说,杨五庙中有和尚,对面流星有庵住尼姑。丰水期没船和尚想去庵里交际,便用脚盆代船过去了,回来因风浪盆翻,和尚入水,脚盆被风浪推到了你所说的那石上。现在不少人说铺门石,是完全没有任何来历的。山人:上面心庵历史上也是有庙的。

少府山人 发表于 2016-2-22 10:49:24

CSQ 发表于 2016-2-21 16:42
覆盆石的来历。历史上的传说,杨五庙中有和尚,对面流星有庵住尼姑。丰水期没船和尚想去庵里交际,便用脚盆 ...

这传说第一次听说。心庵,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刚去了趟七夕公园